您现在的位置: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 >> 教学科研>> 教研活动>> 地理科组>> 正文内容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探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08日 点击数: 字体: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探究  

一、地理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

 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最活跃的生产力,人类正经历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知识创新的速率越来越快,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高新技术成为新世纪的制高点。高中《地理(必修)》和《地理(选修)》新教材,集中地体现了上述的时代要求,增设的活动课,更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开辟了新的天地。

众所周知,地理活动课程是当前地理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热门话题。教育部规定的新课程计划都设有活动课,之所以如此,则是由活动课的作用决定的。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教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引发兴趣、施展才能,得到感染和启示,全面提高创新素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它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吸取更多信息,增强对本学科的兴趣,获得一定的学科技能;它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事物、人物乃至社会,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信息,并运用这些众多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所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增设的地理活动课也就成为地理学科课程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

二、地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中有一个活动课“搜集一些资料,谈谈我国的季风”是讨论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讨论题目、有关气象资料和参考思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分内容,再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查阅有关气象资料。课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现已有的材料,分析信息,与搜集其它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明确了我国季风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影响。有一个活动课是作社会调查,题目是"调查学校所在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这一课题为学生提供、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活动舞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作各种社会调查,或经济、或文化、或企业、或学校、或村镇、或家庭。再结合教材提供的所有资料,也可以补充相关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在上册活动课的思辩讨论和下册活动课的社会调查中,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了实处。最后指导学生把"谈谈我国的季风"的讨论结果和"调查学校所在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的调查报告写成论文。这是指导学生在地理学科中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最好探索和升华。"谈谈我国的季风"和"调查学校所在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的活动课。装订成文(讨论稿和调查报告),成为学生们参加地理活动课的学习成果。期间凡认真参与活动课全过程的学生,地理学科的能力都得到了升华。个性、特长,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三、地理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一) 教育性、科学性与愉悦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地理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要将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一目标贯穿活动课的始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文化道德素质。要努力在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让教育因素、科学因素得到充分发挥。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二)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原则。地理活动课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在活动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综合性,教学形式上实践性的特点,与学科课程形成整体,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活动课的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性,构成活动课的"教育性交往",这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是以强调社会性和个性高度统一计划为特征的,社会性应该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个性的统一。地理活动课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为差异性决定了个性发展的特殊性。实践证明,社会的创造力是蕴藏在构成群体的个体之中的;没有个性对共性的突破,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所以,地理活动课必须以促进学生个体积极的特殊性获得充分发展为己任。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地理活动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以发挥更多的“自主”“自理”的作用。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自己的主人。教师应是倡导者、指导者,不可一切包办代替。地理活动课不是让学生消弥于知识之中,而是使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地理活动课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地理活动课的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学生是活动课的主角,可以自愿参加、自行组合,并从中体会到集体力量的重要、同伴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地理活动课强调各尽其力、各显其能。既然是活动课,是学生在活动,那么,学生就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居于教学主体地位。在活动课中,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参与活动的准备,在活动中施展才华,并积极参与活动的总结,这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贯穿于活动课全过程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应该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或引导、示范,或点拨、组合,或升华、拓展等等,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可行性与创造性原则。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编写论文;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社会调查,地理活动课强调活动,所以必须重视切实可行。这就要求我们和学生不但应该具有相应的地理知识以及其他知识,还需要多种实践技能(如接触社会、利用图书馆、使用计算机乃至上网等)。所以,无论是设计方案还是具体实施过程,都应当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也要注意随时观察活动课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方案,协调实施步骤。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当然,还应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和因时制宜。地理活动课在设计和实施中,还要遵循实践创造性原则,要注重学生的直接操作,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以取得对实践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总之,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增设的活动课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特色地进行,同时在实践中注意不断改进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活动课的质量,真正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增长知识和提高素质,真正使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此外,地理活动课的实施,对启动高中地理新大纲中29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与学习,更高、更深层次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附相关章节的活动课教学建议:

 

人类认识的宇宙

观测星空:用肉眼或借助于天文望远镜观测著名、重要的恒星、星团、星云;某些特殊(较有名、常见的)星座(如大熊、小熊、仙后、天琴、天鹰、狮子、天蝎、人马、猎户、……);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有明显位移的行星;彗星、流星、银河系;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①制作简易太阳能收集器,观察太阳辐射能的利用;

观察日食、月食现象;

③利用望远镜投影观测太阳黑子;

④以学生个体观测、记录一个朔望月的月相变化并总结变化规律;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①收集证明地球的自转存在的证据;

②测恒星日周期;

利用手表与日影测当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时差,测算当地经度;

②测太阳日周期;

③设计水平运动偏向的实验;

观察天然河流的水流对左右岸的冲刷情况;

在某一地点连续记录日出、日落的时间,分析本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②利用简单工具与仪器,每隔一周测量一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总结分析其变化的情况;

从冬季日照要求,测量当地居民住宅楼幢的实际距离与理想间距;

④利用简单工具与仪器,测北极星高度,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⑤从网上或图书馆,或走访气象站收集资料,计算出气候四季(或其中一季或两季)划分的平均时段天数,对比一下气候的四季更替与天文四季(我国天文四季与欧美天文四季)的划分的差别;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设计测试近地面空气中尘埃含量的实验

大气的热力状况

①观察深秋或冬季里有霜冻出现的天气状况;

②在同一季节里选择不同的天气状况(阴、雨、晴……)记录气象台报告的日最高温和最低温,了解体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利用普通温度计在室内或室外无直射光照处,每隔2小时一次观测、记录气温值,了解其变化规律;

大气的运动

①设计效果明显的“热力环流”小实验;

②在旷野用随身物品目测当时、当地的风力、风向;

全球性大气环流

    搜集资料或连续观测风向,计算出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变化的情况或计算当地最大风频或最小风频的风向,制作风玫瑰图。

常见的天气系统

根据中央气象台天气形势图,预报本地天气状况及变化;

②根据气象台天气预报观察冷锋天气或暖锋天气的发展过程;

③根据天气预报,观察并记录在高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和低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④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①调查或搜集资料,撰写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科学小论文,如:房屋的式样与气候的关系;生产方式与气候的关系;饮食习惯与气候的关系;交通运输方式与气候的关系;……

②搜集气象资料,绘制当地气温曲线或降水量柱状图;

③搜集气候资料,绘制某地近30年气温、降水变化曲线;

气候资源

    调查当地在城市建筑、农业生产、工厂布局、交通运输、旅游业开发等某一方面是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存在哪些不足,并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①调查当地有哪些主要的气象灾害,曾造成哪些损失,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②搜集资料,分析总结某一种气象灾害(世界或我国)主要发生的地区、季节、强度、造成的危害及目前采取的防御措施;

③收看或收听中央气象台台风预报,绘制一幅台风移动路径图;

收看中央台或地方台气象预报,记录寒潮经过本地前后的天气变化情况(气温、降水、气压);

大气环境保护

①调查当地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

②调查本地工矿企业减少CO2排放、减少粉尘排放的措施与先进设备;

③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测试降水的酸碱度,寻找酸雨的源地及防治对策;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①野外实地考察和识别各种矿物、岩石并采集标本;

②参观地质博物馆或自然博物馆;

③制作本地矿物与岩石的标本盒;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①野外实地考察各种地貌型态和地质构造形态,了解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力,撰写考察报告;实地踏勘和考察当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撰写考察报告;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①实地考察当地主要陆地水体类型及其补给来源、补给特点和和时空调节措施;

②实地考察、调查当地对陆地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或前景;

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①收集当地的实例,证明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②收集当地的实例,证明生物在地理环境中具有的作用;

③野外考察当地主要的野生植物,制作植物标本;

④参观当地的植物园;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①搜集各种自然带的景观图片、照片,举办展览;

②考察当地陆地环境的区域特征及形成原因;

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①考察当地某种陆地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的分布、数量、利用现状、前景;

②对当地某种陆地资源的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如当地有非法开采的小矿井、小煤窑等,调查后及时向上级或媒体举报;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①参观地震监测站,了解地震防御措施;

②建立小型地震监测站,学习监测地震的基本常识小技能;

农业生产活动

①实地考察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分析:

a.属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什么阶段?

b.属于何种生产类型?      按投入多少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

  按产品用途分类

②调查本地农业主要特色的农、畜产品;

③了解我国加入WTO后,本地农业结构的调整状况;

④考察当地某一种农业生产活动(某种农作物的种植或某种

  畜、禽的饲养)并分析:  a.该生产的投入要素?  b.产出的主要产品?

  c.有无副产品产出?如有,将其怎样处理?

⑤制作本地农业主要农事时间表;

⑥参观当地大型的塑料大棚、玻璃温室、现代化饲养场、生态农业园;

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活动(范围大小自拟),分析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a.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

b.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

工业生产活动

①参观某一工厂,考察这一工厂的生产过程并分析有哪些投入要素?有哪些产出产品?分析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的比重并根据主要投入要素归纳属什么投入类型工业?撰写调查报告;

②调查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或调查本地某一工业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的发展情况;

工业的区位选择

①选择当地的某一家工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区位因素有哪些(原料、动力、土地、水源、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并分析其区位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②选择附近某一城镇作研究对象(找一张该城镇的平面图),

  选择其中的2—3个工厂,分析:  a.各工厂在该城的区位;

  b.该城镇建这几家工厂的有利和不利的区位条件;

  c.判断各工厂在城镇中的区位选择是否合理?说明判断依据。

③对本地污染严重的某工业企业进行区位调查分析,找出其有利或不利的区位条件,分析其工业惯性的成因,寻找在现区位条件下减少污染的对策;

企业的空间发展

选择当地某一大型企业(跨国企业),搜集其发展资料,分析:

a.该企业的增长战略?b.该企业现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c.该企业在本地投资生产的投资优势是什么?(从资源、 劳动力成本、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关税等方面分析)

工业地域的形成

参观当地某一开发区或工业区,实地考察其工业的地域联系;

②选择某一工厂作研究对象,分析其生产中哪些过程要与其他工厂产生协作关系?其工厂与国民经济的其他生产部门有哪些协作关系?

传统工业区

①考察当地某传统工业分布及生产状况;

调查了解当地某一种传统工业生产部门的兴衰史,撰写调查报告;

新兴工业区

调查本地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分布、发展的状况,分析其兴起的背景条件、有利因素及发展前景。

聚落的形成

考察510处村落,总结出本地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城市的区位因素

调查本地域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中有哪些有利因素?(包括:地形、河流、气候、交通、经济条件等)评价区位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

查找资料,了解近20年本地(县、地区)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测算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及城市化水平、速度及与经济关系的评价。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搜集资料,分析本地域解放后或改革开放以来(或近二十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及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途径的建议。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①调查本地交通网的组成(大市区或省区),交通网中有哪些主要的线路(铁路、公路、航道),分析其分布的合理性;

②实地考察或查找资料,了解本地(县或地区级)已建或正在建的高速公路、国道的名称与分布,了解其对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选择某一城镇或城市中某一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商业中心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其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调查当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寻求解决该环境问题的对策。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观本地的农业生态村(园),绘制一幅生态村(园)中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利用示意图;

②调查因本地人口增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了解当地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必修“地理3”课程解读[ 01-04 ]
下一篇:地理新考纲的学习心得[ 04-02 ]